1938年八女投江后,为何人们说她们牺牲的可惜
1938年10月20日的乌斯浑河,水比往年更冷。八位姑娘把最后一颗手榴弹扔向追兵时,没人知道她们有没有回头望一眼东边的天光——那本该是她们回家吃早饭的时辰。
1938年10月20日的乌斯浑河,水比往年更冷。八位姑娘把最后一颗手榴弹扔向追兵时,没人知道她们有没有回头望一眼东边的天光——那本该是她们回家吃早饭的时辰。
当龙江大地被秋日的澄明浸染,2025年第三季度《龙法之声》踏着丰收的节拍如约而至。这本记录法治进程的刊物,如秋日里的一缕暖阳,为您铺展全省法院在司法实践中的深耕细作与丰硕成果。
“九一八,九一八,从那悲惨的时刻……”每年9月18日,尖锐的防空警报声总会按时响起,响彻天际,紧紧揪住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。这警报声,是对往昔岁月的深沉凝视,是对革命先烈的深切追思,更是对当代人的严肃告诫:铭记过往,吾辈当奋发!
87年前,亦是在这样的秋日,面对日伪军的重重包围和威逼劝降,8名东北抗联女战士挽紧手臂,以不屈姿态毅然迈进湍急的河水。从此,这条在满语中本意为“凶狠的河流”成了“英雄的河流”。8名女战士以女儿身铸就男儿志,用柔弱的臂膀架起一道血肉长城,那份力量足以托起一个民族
为粉碎日伪军“聚而歼之”的阴谋,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所属第四、第五军主力开始了艰难的西征。两军的女战士共同组成了妇女团。
1938年深秋,她们挽臂踏入刺骨激流,将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这里。近日,记者分别来到林口县刁翎镇八女投江殉难地遗址、牡丹江市八女投江群雕等地,感受她们“宁可站着死,绝不跪着生”的精神海拔。
在黑龙江牡丹江市林口县乌斯浑河畔,八位少女的雕像永远定格在1938年深秋的那个清晨。她们平均年龄仅19岁,最小的王惠民才13岁,却用生命诠释了中华民族宁死不屈的气节。这不是虚构的故事,而是真实发生的“八女投江”事件,其壮烈程度令日军在战俘报告中罕见写下“精神之
9月3日,92岁东北抗联老兵杨化烽一早就打开了电视机。等待阅兵仪式开始的间隙,杨化烽用双手抚平衣服上的褶皱,将崭新的“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”纪念章郑重地挂在胸前。
9月3日,92岁东北抗联老兵杨化烽一早就打开了电视机。等待阅兵仪式开始的间隙,杨化烽用双手抚平衣服上的褶皱,将崭新的“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”纪念章郑重地挂在胸前。